2019 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典型优秀案例五:“送瘟神”——复殖亚纲寄生虫及防治
案例概述
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动物均为寄生种类。其中有很多是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威胁的寄生虫。本案例介绍的复殖亚纲是吸虫纲的一个主要的亚纲,其中含有很多较为常见,学生们有一定了解的寄生虫,如血吸虫。这些寄生虫的所带来的危害和相应的防治工作与环境治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案例通过介绍复殖亚纲的特点和常见寄生虫的种类和治理,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共处过程中应当如何面对寄生虫,以及寄生虫对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环境保护的内涵。此外,在寄生虫治理的过程中,我国卫生和科学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课程教学目标
1.教学主题:复殖亚纲的特点和常见动物。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复殖亚纲的主要特点,重点强调其中和其它亚纲的区别。介绍复殖亚纲中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这些寄生虫的生活史、危害和预防。简单介绍肝片吸虫和布氏姜片虫,重点介绍日本血吸虫。
3.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复殖亚纲的特点和常见动物,并了解这些寄生虫的防治。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设计思路
复殖亚纲的动物中包含一些常见的寄生虫。在向学生介绍这些寄生虫的生活史及防治要点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寄生虫带来的危害以及科学家对寄生虫的研究方面的事例,主要是血吸虫防治方面的研究事例,使得学生进一步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所思考,并使得学生能够一定程度体会科学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2.思政育人目标
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并使得学生进一步体会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育人主题
环境保护,科学精神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理念
复殖亚纲是吸虫纲下的一个亚纲,其中一些寄生虫比较常见,并能够通过一些日常能够接触到的途径进行传播。教学中可以通过示例的方式结合这些寄生虫的危害和传播方式,对其生活史进行介绍,能够起到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作用。此外,学生对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概念的理解通常停留于保护濒危生物等方面。对环境中的一些对人有明显危害的生物缺乏认识,对环境综合治理以及人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缺少正确的认识。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血吸虫的危害及传播方式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山清水秀”和良好的宜居环境之间的差别。使得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过程中对寄生虫的防治和杀灭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进一步通过介绍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血吸虫防治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科研人员不怕危险,在疫区积极开展工作,并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避免给学生形成灌输式教学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概述
1.复殖亚纲的特点
通过复殖亚纲的名称,向学生提问其与单殖亚纲之间可能的差别,从而引出复殖亚纲的主要特点。简单介绍复殖亚纲特点,主要包括内寄生,更换寄主,具口吸盘和腹吸盘等特点。
2.肝片吸虫
肝片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该病有发热、贫血、肝脏肿大等症状。成虫寄生主要在牛、羊及其他草食动物和人的肝脏胆管内。在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随胆汁排在肠道内,再和寄主的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成毛蚴。毛蚴遇到中间寄主椎实螺,即迅速地穿过其体内进入肝脏。毛蚴变成囊状的胞蚴,胞蚴发育为雷蚴。雷蚴再产生尾蚴。尾蚴成熟后即离开锥实螺在水中游泳若干时间,成为囊蚴,固着在水草上和其他物体上,或者在水中保持游离状态。牲畜饮水或吃草时吞进囊蚴即可感染。人体感染可能是食生水、生蔬菜所致.因此预防此病可采用消灭中间寄主锥实螺,避免饮食生水、生菜等方式。
3.布氏姜片虫
布氏姜片虫的终宿主是人、家猪、野猪等,成虫寄生在小肠。受精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出,如到达水中,在适宜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扁卷螺的淋巴间隙中,经历胞蚴、雷蚴、尾蚴阶段的发育繁殖。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如水红菱、荸荠、茭白等及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囊蚴。尾蚴亦可不附着在媒介植物或其它物体上,而能在水面结囊。终宿主食入囊蚴后,囊蚴发育变成成虫。尾蚴也有一定感染性。防治原则包括加强粪便管理,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杀灭扁卷螺等措施。
4.日本血吸虫(思政元素:环境保护、科学精神)
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中。雌雄虫交配后,雌虫产卵于肠黏膜下层小静脉末梢内,少部分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如遇钉螺则侵入其体中,毛蚴在钉螺体内经过胞蚴阶段产生大量的尾蚴。尾蚴自螺体内逸出后,遇到人或易感染的动物而从皮肤钻入,脱去尾部,变为童虫。童虫随血流或淋巴液到达右心、肺,再到达左心,进入肝内门脉系统继续生长发育,后移行到肠系膜静脉定居,逐步发育为成虫。
故此,只要接触到含有尾蚴的水,就可能被血吸虫感染。如果一个山清水秀的环境,但其中有日本血吸虫分布,其环境也不是宜居环境。血吸虫对人们正常的饮水、生活形成重大威胁。预防血吸虫需要杀灭中间宿主钉螺,查找哪里有钉螺需要防疫人员冒着自身被感染的风险进行查找。而江西省余江县在修建水渠时发现新沟里完全没有钉螺,被填埋旧沟里的钉螺也都成了空壳。针对这一发现,余江县血防人员进行了一项试验,结果证明,土埋钉螺三个月后,钉螺减少接近四分之三。从此,填埋旧沟,开挖新渠成为重要的灭螺措施。这也是我国防疫人员对血吸虫治理的重要创新。毛泽东主席在听到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工作后写下了著名的两首七律《送瘟神》。
三、教学效果
(一)案例开展的意义和价值
寄生虫是《动物学》课程中涉及的一类重要的动物。主要在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等类群中介绍。案例开展能够使得学生对防治寄生虫和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从血吸虫等寄生虫的防治过程中学习到防疫人员身上的科学精神。
(二) 主要成效和特色
学生学习了本案例之后,一方面认识到了平时所宣传的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常识具有很重要的防疫价值,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寄生虫防治对宜居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者的事迹中感受到了防疫工作者身上的科学精神。
四、案例反思
本案例中主要介绍了复殖亚纲中的一些寄生虫,并结合这些寄生虫的危害和防治融入了思政元素。这些寄生虫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在很多地方比较常见的寄生虫,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患病比例。但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些寄生虫越来越少见,患病人员也越来越少。除了血吸虫在学生之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多数吸虫是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种类。这一变化导致学生对这些寄生虫所带来的危害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尽管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吸虫寄生人体后所带来的疾病的主要症状和危害让学生体会这些寄生虫的害处,但学生多数只是将其当做“奇闻异事”,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故此,在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应尽量集中在日本血吸虫之中。学生至少听说过血吸虫,对血吸虫具有简单的认知。一些学生还知道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等相关知识。将思政元素的融入工作集中后有利于更详尽地向学生讲解血吸虫的危害,防疫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案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
编辑:房春红
终审:姜在民